走過一甲子
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走過一甲子的光華國小 | |||||||||||||||||||||||||||||||||||||||||||||||||||||||
文/鍾起岱 | |||||||||||||||||||||||||||||||||||||||||||||||||||||||
50年代中興新村第一國民學校運動會的大會操表演,半個世紀走過,依然精神抖擻 | |||||||||||||||||||||||||||||||||||||||||||||||||||||||
一、建校伊始 南投市目前共有16所小學,中興新村即有三所,分別為光華、光榮與光復國小;回顧民國46年4月,基於疏遷在即,臺灣省政府計畫籌備設立兩所小學,當時教育廳指派魏浴塵籌設中興第一國民學校於光華里,田瑋負責籌設中興第二國民學校於光榮里,民國46年8月1日,兩校成立,魏浴塵奉派擔任中興第一國民學校首任校長;田瑋奉派擔任中興第二國民學校首任校長;民國57年由於實施國民義務教育,國民學校改稱國民小學,8月兩校分別改為「中興第一國民小學」、「中興第二國民小學」;而稍早之前,民國56年10月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指派光榮國小楊玉惠主任在光明里籌設中興第三國民學校,並於民國57年12月開始興建校舍。當時「中興第一國民小學」、「中興第二國民小學」兩校奉命改為「南投縣南投鎮光華國民小學」、「南投縣南投鎮光榮國民小學」;另將光明里成立中興新村第三所小學命名為「南投縣南投鎮光復國民小學」,與光華國小及光榮國小不同的是,光華國小及光榮國小成立之時,學童從1-6年級均有班級;光復國小成立時,將戶籍設於光明里的光榮國小學童改置於光復國小,由於當時考慮4-6年級等中高年級同學對光榮國小已有較深厚感情,加上光復國小教室不足,因此光復國小成立時,僅有低年級的1-2年級共兩班學童,總共四個班級學童改分配光復國小就讀。有趣的是,中興新村國小設置於光華里稱為光華國小,設置於光榮里稱為光榮國小,設置於光明里何以稱為「光復國小」,因為當時南投縣水里鄉已設有光明國小 2,為避免重複校名,因此該校命名為「光復國小」。民國70年12月25日南投市由「鎮」改設「市」,三所國小校名改稱「南投縣南投市光華國民小學」、「南投縣南投市光榮國民小學」;「南投縣南投市光復國民小學」至今;民國88年921大地震時,許多校舍震毀,目前看到的新校舍,大都為大地震後的新建築。值此中興新村建村六十年,光華國小建校六十年之際,我的老友光華國小張振肇校長要我幫忙撰寫六十年的一些故事,實在是誠惶誠恐,我的三個小孩都在中興新村長大,張校長也都曾擔任他們的老師,老大、老二念的是光榮國小,那時候張校長在光榮國小擔任主任,時隔多年,老三讀光華國小,張校長從草屯的土城國小回到光華國小擔任校長,緣分這件事情總是很奇妙,張校長樸實無華,做事認真,待人親切,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的孩子承蒙他的教誨,都能有很好的成長機會,他的交代,我總是無法拒絕,雖然覺得自己並非撰寫本文的最好人選,但畢竟也在中興新村生活了將近三十幾年,因此,撰寫寫此文,回報張校長的叮嚀,也祝福中興新村建村六十年,光華國小建校六十年生日快樂。 | |||||||||||||||||||||||||||||||||||||||||||||||||||||||
1.作者鍾起岱先生,民國46年生,曾任職台灣省政府研考會主任秘書、編譯室主任、經研會副主任委員、行政院九二一重建會企劃處長、台灣省政府資料室主任等職,現任中州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管理系主任、台灣省三餘藝文學會理事長、中興新村文史創新協會理事長等職,民國72年遷居中興新村至今。 2.光明國小由於學童日益稀少,已廢校,蓋校址該稱日月潭特色遊學中心,因此目前南投並無光明國小。 | |||||||||||||||||||||||||||||||||||||||||||||||||||||||
二、建村故事 中興新村舊名營盤口(約佔全區三分之二面積)及內轆(約占全區三分之一):村內包括:營北、光輝、光華、光榮等里區域範圍,皆由營盤口分出,而現在居民所稱的營盤口則大抵是指營南里;光明、內興、內新三里則由內轆分出,而現在居民所稱的內轆則指內興與內新兩里,特別是慶福寺(祖師廟)鄰近地區。)營盤口地名3 由來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台中大里爆發的林爽文抗清事件,林軍先勝後敗,經草屯火炎山逃入中寮山區,清軍福安康4 率軍追討外,又派兵在此地駐紮成營盤,防止林爽文軍從平林溪或軍功寮溪出入,林爽文軍出入的地方約當現在中寮鄉爽文路一帶,清軍駐紮的地方則在南投市的軍功里附近,「營盤」意即「軍營盤據之地」,有時也稱為軍盤(Military camp),原意是指軍隊駐紮的半永久性營房,主要在於駐紮、訓練、行動準備之功能,通常與「軍事要塞」維持一定距離,以便於整補或支援之用。
| |||||||||||||||||||||||||||||||||||||||||||||||||||||||
這張圖片可能是台灣地圖上第一次標出中興新村的官方地圖,時間約在民國45年前後。
| 3. 在營盤口之前的老地名,稱為北投保大好山山腳庄及北投保大哮山下庄仔。 4. 福安康( 1753年-1795年) ,姓富察氏,為滿族入關八大姓之一,屬於鑲黃旗,以地名為姓氏,約當現在東北遼寧、吉林一代。富察氏為金元時期大族蒲察氏後裔,蒲察氏在金代曾有人改為漢姓李,道光以後,富察氏有改漢姓成為富或傅,福安康為清高宗時代大學士傅恆之子,有野史稱其為高宗乾隆帝的私生子,以果敢善戰著稱,林爽文事件發生後,1787年(乾隆52年)福安康與另一名將海蘭察,由福建渡海,以解救被林爽文叛軍包圍的清軍,亂事被平息後,論功行賞,福康安被晉封為一等嘉勇公,1795年福安康病逝於征戰途中,得年僅42歲,乾隆贈諡號「文襄」,追贈嘉勇郡王,配享太廟。
當時在福安康軍營盤出入口外所形成的聚落就叫「營盤口」。中興新村南側的內新、內興、光明等里則稱為內轆,「內轆」台語的意思是「地勢下凹」的地方,所以「內轆」早期也寫成「內凹」,早期為平埔族聚居,地名由來比營盤口還要早,約在清乾隆初葉(1736年左右),漳州南靖縣曾德興入墾,因此地地勢下凹,故稱為「內凹」或「內轆」(今內新、內興、光明里)。中興新村有多條野溪穿越而過,營盤口有牛路溝溪流經其中,內轆有內轆溪流經其中,中興新村五百戶鄰近於宋楚瑜省長任內建有內轆溪公園,風景非常秀麗;內轆慶福寺主祀祖師爺,是內轆地區的精神信仰,營盤口營盤國小內建有「七將軍廟」,則是營盤口的在地信仰,傳說是當時六位士兵、一隻軍犬陣亡紀念所興建的廟宇,而位於東閔路的省立萬靈祠,則是中興新村闢建時,中興會旁周邊墳地先民的遺骨安置的廟宇。
|
1945年在重慶的國民政府眼見勝利在即,1945年8月29日國民政府特派陳儀5 擔任台灣省行政長官,8月30日派葛敬恩6
擔任長官公署秘書長,9月1日,於重慶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9月7日派陳儀兼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1945年10月2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臺灣正式運作,因原總督府廳舍由於戰火部分被炸毀,尚在修復,所以公署設在原台北市役所7
辦公(現行政院址處,農林廳、漁業局等部分廳處則設於監察院院址處)。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國民政府有鑑於台灣民眾對陳儀為首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強烈不滿,於1947年4月22日將長官公署改制為臺灣省政府,仍設於台北市,因此,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台灣教科書都認為台灣省省會是台北市。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旋即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8
,1949年國民黨由於國共內戰失利,將國民政府遷往台北,中國共產黨正式在北京建政,由於兩岸軍事對抗轉趨激烈,基於疏遷政策,1956年,臺灣省政府先遷往台中市霧峰區的臨時辦公室(約今霧峰區公所旁,現由教育部國教署使用)1957年,中興新村第一期工程完工,遷入中興新村一號大樓辦公,地址為中興新村台北路1號9
。同時伴隨而來的是省府員工眷屬,這些當時年齡大約20-35歲之間的年輕公務員,攜家帶眷,舉家搬遷到原稱“營盤口”的虎山山麓,光華國小的前身—中興新村第一國民學校於焉誕生。
|
| 50年代中興新村第一國民學校運動會的土風舞表演,背景是當時的校舍,以及依然青翠如昔的大虎山。 5. 陳儀(1883-1950),幼名毅,改名儀。字公俠,後改字公洽,自號退素。浙江紹興人。日本陸軍大學畢業,二戰結束後,曾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省警備總部總司令,任內發生台灣歷史悲劇二二八事件,為事件中最受爭議政治人物之一。參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5%84%80 6. 葛敬恩(1889-1979),字湛侯,浙江嘉興人,22歲。參加辛亥革命,10月10日武昌起義,11月5日,葛敬恩領導杭州新軍起義,負責起義計劃起草和命令的下達,並率領和指揮起義軍攻克了杭州羊市街火車站,在車站建立總司令部。成為辛亥革命武裝鬥爭的典範人物,後進入日本陸軍大學學習軍事,約1921年畢業,1934年抗日勝利後出任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兼前進指揮所主任,9月在南京出席國民政府的對日受降儀式,10月赴台灣主持接受在台日軍投降的儀式。1947年,由台灣回到上海,任國民參政員、制憲國大代表,1948年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被選為浙江省立法委員。1949年葛敬恩通電擁護中國共產黨。並歷任民革中央團結委員、上海市政協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參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1%9B%E66%81%A9 7. 台北市役所成立於大正九年(1920年),台灣總督府改革市制,設立台北市隸屬於台北州,並成立台北市役所,首長稱為「市尹」,第一任市尹為武藤真五郎,但初期並不在此辦公,一直到昭和12年(1937年)日本總督府才開始斥資於中山北路與忠孝西路交口處興建市役所,昭和15年(1940年)完工,市役所才遷入此處辦公,也就是現在的行政院本部。 8. 第一次國共內戰發生在二次大戰以前,通常是是指在1927-1937年間,由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性政權發動的戰爭,此戰爭於西安事變後和平解決,此戰役中國國民黨稱為剿共。中國共產黨則稱為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或十年內戰;第二次國共內戰(1945年-1979年),發生在二次大戰結後後,又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1945年—1950年的軍事衝突期,第二階段是1950年-1979年之間的軍事對峙期,這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對於國家體制與前途爆發的內戰,起因是抗戰結束後,國共雙方摩擦不斷,隨後談判破裂,內戰全面爆發,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中國大部分地區,並在北平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把北平改為「北京」,中華民國政府則退往台灣,此後雙方在台灣海峽互相對峙,直到至1979年中美建交,這一年也被認為是中國大陸正式開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改革開放正確道路的第一年,至此以後,兩岸局勢方逐步緩和,中國共產黨通常稱這場戰爭為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或解放戰爭,國際上則通稱為第二次國共內戰。 9. 民國49年(1960年)改稱省府路1號(今址)。
|
|
三、新村命名
| 50年代光華國小的晨間升旗活動,燦爛的冬陽照射下來,非常溫暖,司令台上正在頒獎,最左側的是第二任的井校長,背景是當時的校舍。
| 10. 民國38年,大陸撤台,故宮文物也跟著撤台,當時選擇在台中霧峰北溝,作為故宮文物暫貯所,為了保存文物,除了於北溝新建的山邊庫房存放文物外,又開鑿防空山洞,民國46年北溝陳列室的開幕,同一時間故宮也對相關文物進行抽查及清點、整理編目,先後編印了多種書籍,一直到民國54年台北故宮完成建設,故宮文物才北遷外雙溪存放。 11. 草屯鎮第2-3任鎮長,民國42年8月1日就任,民國49年1月1日卸任,生卒年不詳。 12. 林技士,名字不可考,佚其名。 13. 黃朝琴:《朝琴回憶錄——臺灣政商耆宿黃朝琴》,龍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88頁。
|
四、篳路藍縷 民國44年(1955年)台灣省政府決定疏遷中部,民國45年(1956年)1月27日「台灣省政府協進疏遷委員會」正式成立,除草屯張五合鎮長、鎮民代表會林維堯主席14 之外,南投鎮長吳振福、南投鎮代表會主席張慶重15 也均獲邀擔任委員,同年6月25日中興新村辦公廳舍開始動工興建,1956年11月23日南投縣政府公布南投鎮都市計畫,建村伊始,第一期面積約八十多公頃,第二期約六十多公頃,共計150公頃之土地完成徵收,土地徵收依據疏遷工程處報告書記載,總工程費耗用17,018萬元,其中土地徵收費用扣除臺中坑口部分,估算中興新村部分佔土地支用900萬元之83.2%,即748.8萬元,徵收面積為179.4甲,折合臺坪632,585坪,每坪徵收價格為11.84元,交給工程施工單位使用。根據民國45年5月至49年9月間擔任臺灣省府疏散工程處及建設廳臨時工程處副主任、主任的陳嘉佑先生16 回憶,他當時從事省府疏遷工程及企劃省屬三級機構散遷臺中干城計畫,民國49年4月又奉派擔任八七水災協助重建工作;民國49年10月疏散工程結束後,歸建回省建設廳從事行政工作,可以知道疏遷工程的第一期計畫,從民國45年一直到民國49年基本才告一段落。
|
當時從彰化到中興新村或是從中興新村到霧峰,交通都很不方便,現在的台三線霧峰接草屯的烏溪大橋還沒蓋好,當時只有一條吊橋,台中到中興新村主要是靠台糖的小火車接駁,林平洋17回憶說:民國48年第二次疏遷,我從臺北到中興新村來。那時候建設還沒完成,馬路還是泥巴路的,柏油路都還沒做,排水溝還在施工,當時排水溝的工程滿大的,挖得很深。當時的交通,從臺中坐公路局公車到中興新村,因臺三線烏溪大橋還沒蓋好,所以我們先是坐車到烏溪橋下來,然後再走吊橋,然後再上公路局的車,再進中興新村,要不然就要搭小火車。那個時候交通還沒甚麼建設,八七水災之後又有一個很大的變化,烏溪橋沖斷了,而且往彰化,貓羅溪的橋也斷了,所以當時我們要到省議會,要先繞到員林再到省議會。因為八七水災,糖廠的小火車也中斷。 |
| 最早出現『中興新村』的手繪地圖。 (臺灣省政府疏散工程總報告)
|
14. 林維堯先生曾任草屯鎮代表會主席長達四屆(四、五、六、七),民國41年10月—53年1月。
| 15. 吳振福先生,生卒年不詳,曾任南投鎮第二屆、第三屆鎮長。張慶重先生,生卒年不詳,曾任南投鎮第二屆、第三屆代表會主席。 16. 陳嘉佑先生,民國19年2月11日生,臺灣省雲林縣斗六市人,長期從事中興新村建設,包括省府大樓(一號大樓)、人事處(二號大樓)、建設廳(三號大樓)、交通處(四號大樓)、水土保持局(五號大樓)、農林廳(六號大樓)、中興新村舊圖書館(已拆除)設計,均出自陳嘉佑之手,同時擔任中興新村下水道及路燈工程工務組長,其宿舍即為當年中興新村疏散工程處下水道工程處臨時辦公室,後於民國84年3月於建設廳簡任技正退休,參見:鍾起岱(2014):南投縣文化景觀中興新村口述歷史調查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17. 林平洋先生,民國23年4月7日生,彰化縣和美鎮人,民國48年臺灣省政府疏遷,第二批遷入中興新村,當時在社會處服務,臺灣省立法商學院(臺北大學前身)社會學系畢業(當時稱為省立行政專校),2年畢業後去當預備軍官訓練第四期,分配至部隊及地區憲兵單位擔任實習排長,民國45年2月9日至45年9月後,行政專校改制為省立法商學院,再考試及格補修學分,取得法商學院畢業資格。當時在社會處任職,利用晚間及假日進修,至學分修滿為止。曾任臺灣省政府社會處科員、股長、專員、秘書、秘書室副主任、第三科科長、第一科科長、專門委員,民國88年7月16日退休。參見:鍾起岱(2014):南投縣文化景觀中興新村口述歷史調查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18. 第一個新市鎮是光復新村,依據當時的台灣省政府疏遷計畫除了政府機關,還包括了公務員及家屬,因此政府規劃了兩座新市鎮,1956年於台中霧峰建立「光復新村」作為試驗,第二年1957年建立了中興新村,但由於光復新村當時只是一個為了建設中興新村,而作為「試驗用」的社區,而且當時因為經費問題,其實並未完全建設完成,因此,一般民眾普遍認為中興新村才是台灣第一個新市鎮,1973年台灣省政府為了容納仍分散在台中干城營區辦公的地政處、水利處、環保處、勞工處等單位(這些機關當年都是台灣省政府三級機關,分別稱為民政廳地政處、建設廳水利局、衛生處環保局、社會處勞工科),又打造了第三個新市鎮,稱為黎明新村,於1975年5月完工,鄰近現在台中市最繁榮的七期重劃區。
|
|
五、第一國校
基於軍事與政治分散風險的需要,民國四十六年五月,台灣省政府開始疏遷至南投營盤口,七月正式開府辦公,為了讓隨同疏遷中部的員工子女,有所依歸,乃創建本校,當時村名採用台灣省議會議長黃朝琴的建議,命名為“中興新村”,取義“少康中興”,因而本校命名為「中興第一國民學校」,同一期建設有三間國小:中興新村第一國民學校、中興新村第二國民學校(光榮國小)以及光復新村復興國民學校(後改名為光復國小),中興新村第一國民學校坐落於第一里鄰單元、中興新村第二國民學校(光榮國小)坐落於第二里鄰單元,光復新村復興國民學校(光復國小)光復新村東側,三校結構均為鋼筋水泥加強磚造瓦頂平房,建築式樣與平面大致相同,當時為營盤口一大片傳統土角厝建築,光華國小可以說是最新的建築,根據疏遷工程總報告所顯示的比例尺1:200的中興新村第一國校設計圖顯示:最初建築包括:教室附預備室四間、人形遊戲室一間、圖書室一間,以及廚房(附備餐室)一間,廁所附洗手間一間,總工程款為1,305,529元,所有房屋地面均為磨石子,主要原因是容易洗掃,可以保持清潔,根據當時同學回憶,當時洗石子地板還要經常打蠟,可以說是非常風光。遊戲室外面設有水泥平台面積大約有121平方公尺,以供兒童露天遊樂或教學之用,一入校門可以見到噴水池花台、校門通道及操場升旗台等設備,以當時角度來看,可以說是最新式的建築,可以說是適合兒童教育最理想的環境,為了趕上九月的開學,第一期工程大約於民國46年8月12日完工,四天之後,嚴家淦主席離任出任財政部長,接替他的則是周至柔主席,中興第一國民學校第一任校長由教育廳督學魏浴塵先生擔任,魏浴塵校長擔任了十年的校長,從1957.8.1~1967.7.31,第二任校長是井健文校長,井校長共擔任了12年校長,從1967.8.1~1979.7.31,第三任校長是蔡樹枝校長,蔡校長也擔任了12年校長,從1979.8.1~1991.7.31,第四任是施世賢校長,施校長擔任了九年校長,從1991.8.1~2000.7.31,第五任是洪錦沛校長,他擔任了三年半校長,從2000.8.1~2004.1.31,第六任陳碧桃校長,她擔任了五年半校長,從2004.2.1~
2009.7.31,第七任詹子杰校長,也擔任三年半的校長,從2009.8.1~2014..1.31,其後縣府教育處指派許正東主任代理校長半年,從2014.2.1~2014.7.31,現任張振肇校長,於2014年8月1日履新。
| 中興新村第一國小最早的設計圖之一。陳嘉佑提供
| 中興新村第一國小運動會開始前,同學排排坐,站立者為第二任的井校長。
|
|
六、光華國小 成立之初,中興新村第一國校由於學生來源主要是來自南遷的各廳處員工子女,因此,成立之初,即有一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民國47年6月,中興第一國民學校第一屆畢業典禮,畢業生不過數十人,第二屆畢業生大約有40人,到了民國52年6月的第六屆畢業生,才有真正在此讀六年書的學生畢業。民國56年6月27日當時的蔣中正總統在總統府國父紀念月會指示:「要繼耕者有其田政策推動成功之後,加速推行九年義務教育,以現階段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來解決九年義務教育問題,定可樂觀厥成。」,幾日之後,6月30日,蔣中正召集教育部部長閻振興、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潘振球及台北市教育局長劉先雲等人,指示籌畫延長國民教育為九年事宜。
一周之後的7月6日行政院第一零二六次院會決議,成立九年義務教育專案小組,負責協調各部會分工,由陳雪屏政務委員召集。7月14日教育部指定中等教育司司長王亞權的領導下,成立九年義務教育策劃小組,會同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共同負責草擬與策劃工作。 |
| 比賽時總是少不了啦啦隊,圖為五零年代光華國小啦啦隊幫學校籃球隊加油的情景,背景是中興會堂前的籃球場台階
|
七、疏遷工程
中興新村建村之前,此地是一大片竹林、芒果樹及龍眼樹,擔任福龍宮主委的簡其輝20
回憶說:我在46年9月1日進入社會處當工友,省府還沒來之前,復興里以前叫做北投埔,那裡有一個機場。我們小時候都有去那裏牽牛,而那時候有在徵軍伕,我爸爸也有被派到那工作,我牽牛到那裡去幫他們壓平路面做機場,機場完成後,在紫微宮旁邊也設有一個小機場;另外在靠近今天的省政資料館附近有很多樹木,日據時期的飛機都被推到那藏起來,沒用時,都藏在那。我小時候,我們有去參觀過,當時飛機的零件都被放置在那裡。當時停在那裏的飛機有不少架,包括現在支付處的位置也是以前停放飛機的地方,還有九二一公園之前的民政廳也是。飛機都是藏在樹下,從這裡到光華國小附近,當時這裡有很多龍眼樹、芒果樹和竹林,當時日本時代,飛機都藏在這裡;跟現在的虎山防空洞沒有關係,就是說當時虎山沒有防空洞,飛機是藏在樹林下,防空洞是省府來了以後才挖的,是給大官用的,隨便的小公務員也進不去。我是在後來開放參觀的時候進去一次,裡面有一個地方,像辦公室。 根據劉永楙21 及陳嘉佑兩位耆老的口述資料顯示22 ,中興新村的興建大約始於民國44年,但是規劃工作在41年就開始了。民國44年初大陳失守,政府為鞏固臺灣本島,先將省府重要檔案文件疏散至臺北市郊外的外雙溪及新莊等地,同年5月奉中央命令,省府疏散中部,動用44年度預算,在臺中縣霧峰國小旁新建辦公廳一棟23 ,容納400人辦公,其每人平均佔有辦公廳建築面積為8.8平方公尺;並於44年初著手規劃中興新村都市計畫之藍圖。根據當時之疏散工程規劃報告書,有三個疏散區,第一是霧峰疏散區,主要建築為教育廳與衛生處兩棟大樓,此地距離台中市10.7公里;第二是坑口疏散區(後稱光復新村)主要是眷屬宿舍及學校、市場,此地距離霧峰鄉2.2公里,位於幹溪右側之小型沖積地;第三是營盤口疏散區(後稱中興新村),此地位於大虎山西轆,東西寬約1.7公里,南北長約3.5公里,西南為南投鎮營南、營北與新篰子,北為草屯鎮山腳里,距草屯鎮2.5公里,距霧峰14公里,距台中24公里,距南投鎮4.6公里,本地標高約95公尺至110公尺之間,北鄰大虎山最高為325公尺,主要農作物,除少數水田之外,主要為蔗作,坡度傾斜度15度至25度之間,山間有數條山間集流入平林溪,離大虎山越遠,土質越見鬆軟,飽含地下水,承載力越見低弱,雖深入地面下二十呎,承載力每平方呎0.561-0.81噸之間,對於高層建築物之設計影響至鉅。整體疏散工程分為第一期工程:1.包含霧峰辦公廳一棟,成立「工務所」,由建設廳派技士陳阿添24 監工;2.中興新村(營盤口)辦公廳六棟,新建工程成立「工務所」,亦由薦任技士陳阿添監工;3.在霧峰之辦公廳供教育廳、衛生處使用;4.在中興新村規劃每人9.39平方公尺之辦公廳,建築第l號辦公廳為三層省府大樓,第2號辦公廳為省人事處,第3號辦公廳為省建設廳,第4號為省交通處,第5、6號為的山地農牧局(現為水土保持局)及農林廳(現為農糧署)等。總樓地板面積約有15,000平方公尺,均於民國46年6月22日完工使用。中興新村的工程建設,與台灣普遍常見的道路工程完工後,才進行管線溝渠工程的建設順序完全不同,基本上是先把下水道系統完成後,才開始進行道路建設,根據當時疏遷工程的紀載,下水道系統採污水、雨水分流系統設計,雨水下水道主要利用自然溝渠以明溝的方式建設排水系統,污水下水道的設計頗為特殊,因為中興新村住戶並沒有化糞池的設計,由於中興新村在設計之先,就決定一切房屋之內均採用抽水馬桶,但為了避免使用者可能不熟悉使用方式,導致抽水馬桶堵塞不易清理,因此並不似歐美國家在每戶房屋內興建化糞池,而是在每戶房屋後面建築小型人孔,以集流的方式收集糞便與污水,已備住戶管線堵塞時,容易清理,由人孔流出的污水在經過管網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裡,為了要有效輸送污水,就必須考慮「水往下流」的特色,因此全區的污水管線按照地形坡度特色,按照自然流入的方式,以管內每秒2立方英尺的流速,透過污水下水道流入污水處理場,集中處理後,所以整個中興新村村內四里都沒有任何抽水設備,至於容量方面以每人每日污水135公升來計算,之所以設計135公升,主要是中興新村的設計者估算每人每日的自來水使用量約為150公升,按照當時歐美國家自來水與污水比例約100:70的使用比例計算,這百分七十的污水設計,由於當時住戶普遍沒有洗車、澆灌花木的習慣,所以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標準,這也是後來中興新村即使人口增加,但污水處理始終沒有問題,污水管網的排列,支線設在後巷內,大都南北排列,幹線則由東向西,由南北兩端流向中央(大約沿著中學路、中學西路、中正路),會合後流入污水處理廠內,管線設在人行道下方,以水泥管取代當時通用的陶管,原因是水泥管耐用,耐壓,不易破損,造價便宜,管的直徑支線4吋,幹線16吋,每隔100公尺左右設置鋼筋混凝土製圓形人孔,幹線內徑120公分,支線內徑90公分,另外在人孔上方內端設有平式沖洗閥,已備需要時可以沖洗管線內部,避免堵塞。
這個設計方式可以說非常先進,係由何人設計其實已無法可考,筆者根據當時文件,猜想應該不出張祖璿、李如南、王章清、胡兆輝、倪世槐、高希和、陳敏卿這幾位前輩之手,理由是他們當時都任職在台灣省政府建設廳下的公共工程局,其次是他們都是學土木工程、都市規劃與下水道工程的,第三是筆者於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與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就讀時,曾受教於張祖璿、李如南、倪世槐幾位老師,似乎上課時曾經聽他們提起過,哲人已遠,下水道工程更是看不見的工程,中興新村建村已有60年一甲子之久,讓人不得不敬佩這幾位前輩老師的傑出貢獻,而當時這幾位前輩也不過是20幾歲不到30的年輕小伙子。 |
|
| 19. 錢進先生,民國38年11月5日生於臺北,安徽巢湖市人,民國46年7月隨父母來中興新村。畢業於政戰學校政治系、三軍大學空軍指參學院正規班、曾任空軍防空砲兵學校學員、空軍警衛旅司令部排長(第一營第一連)、空軍防空砲兵司令部輔導長(110營一連)、空軍官校參謀、中隊輔導長空軍航空中心參謀、空軍防警部參謀、空軍機械學校教官、空軍通信電子學校教官,退伍後居住中興新村,曾任臺灣省三餘讀書會總幹事、理事長等職。 20. 簡其輝先生,民國23年03 月01日生,臺灣省南投縣人,世居營盤口,營盤國小畢業,民國46年9月任職臺灣省政府社會處技工,直至民國87年7月1日屆齡退休。目前擔任福龍宮主任委員。 21. 劉永楙(1910-2007),生於福建,成長於上海。民國2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市政工程,任美國Mr.Bran D.Dyey顧問,從事研究環境衛生工程,民國24年獲哈佛大學衛生工程碩士,盧溝橋事件爆發前夕與李國鼎等友人回國參與抗日戰爭。抗日勝利後,抵臺負責臺灣的城市規劃,曾在3個月內完成77個鄉鎮的自來水工程,民國37年擔任臺灣省政府公共工程局副局長,後改任省府建設廳土木科科長及副廳長等職。民國46年間辭職,被聯合國聘任環境衛生工程顧問,駐在東南亞落後國家規劃環境衛生上下水道工程。民國44年出任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副廳長,銜命負責省府疏遷計畫,46年受聘擔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自來水專家,前往第三世界協助自來水工程,駐外13年,包括巴基斯坦6年、土耳其4年、西非迦納3年。民國60年,聯合國通過排我案,悲憤不已,接受孫運璿先生邀請,回臺參與建設,擔任中華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推動臺灣工程國外市場,74年成立臺灣自來水研究社,力圖改善臺灣自來水品質為一生職志,晚年隱居淡水小鎮,民國96年4月17日病逝於淡水。 22. 劉永楙的訪談參見《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紀錄》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11月),頁77-85;陳嘉佑的訪談參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政府中興新村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7月)。 23. 此即台灣省政府教育廳舊址,台中市霧峰區中正路738-4號,現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臺中辦公室。 24. 陳阿添,台灣台中人,生卒年不詳,台北市開南商工建築科畢業,曾於日本台灣總督府任職,光復後轉任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曾參與戰後台灣總督府修復工作,擔任監工, 1955建築技師考試及格,離開公職後,專任建築師。 年代中興新村第一國民學校運動會的大會操表演,半個世紀走過,依然精神抖擻。
|
八、結語
十九世紀英國的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以法國大革命作為時代背景所寫的膾炙人口小說『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開頭的一段話說:「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走向地獄─總之,那個時代和現在是如此的相像,以至於它最喧鬧的一些專家,不論說好說壞,都堅持只能用最高級的形容詞來描述它。用這段話來描述這一個六十甲子的世代,其實也滿貼切的。中興新村的範圍從最早的光輝、光華、光榮、光明四里,擴充到營北里、營南里、內興里、內新里四里,成為中興新村八里,光華國小從早期僅有數間低矮教室,到現在美輪美奐的校舍,從以前人人稱羨大官子弟學府,到現在人人皆可就讀的尋常小學,這樣的變化見證光華國小一甲子的歲月,唯一不變的是光華國小仍是南投市最多家長想讓子弟進入就讀的小學,六十年來光華國小的畢業生,分布社會各個階層,有許多學長姐正在承擔這個社會的重責大任,光華國小給在地的榮譽感,光華國小在畢業校友心目中的光榮感,毋寧是不朽的。正如光華國小的校歌:貓羅溪旁虎山,雄風飛揚。這是我們生長的地方。良師益友齊一堂。克勤克儉,奮發圖強。長我育我,飲水思源。立定志向,四海名楊。中興復國是理想。光華意志堅,光華氣勢昂。你我相共勉,誓把華夏重光。值此光華國小六十年,作為中興新村的村民,撫往憶昔,承先啟後,祝福光華國小生日快樂。 |